棕榈滩华人基督教会

谦卑的杨长老和甲华姊

文/张丽春

教会的读经计画实行多年,背后的推手是热爱神话语的杨靖亚长老。与他同工、同行数十载的妻子韩甲华,也借着教导教会里的姊妹、孩童,实践神的话。

杨靖亚长老和韩甲华姊谦卑事主,诚挚爱人。
▲杨靖亚长老和韩甲华姊谦卑事主,诚挚爱人。

信仰开端

杨靖亚长老在台湾中部的埔里镇长大的。他身为长子,是家中6个孩子里的大哥;在信主的道路上,更是家里的开荒牛,领头羊。神把杨长老和妹妹若梦带到埔里福音教会, 遇见从丹麦来的宣教士。她们年纪轻轻就背井离乡来台湾宣教,还克服困难,学会了对中国人来说都很难学的闽南语。杨长老现在还清楚地记得温教士拉着手风琴,在儿童主日学教小朋友们唱诗歌的情形。

因为在教会里不但能听到精彩的故事,学到好听的诗歌,还能得到精美的卡片,所以附近的孩子们都爱去,杨长老也不例外。爸爸妈妈并不拦阻,但要求必须先把功课做完。杨长老和妹妹的成绩都很好(杨长老谦虚地说因为是乡下小学,水平不高), 他们很快做完了功课,就高高兴兴地去教会。很快,兄妹俩都信主,并在教会受洗了。

受洗之后,年幼的杨长老便常常跟着温教士和另一位台湾本地的宣教士一起,坐一小时车,更往山里走,向住在小村落雾社的原住民传福音。他们以闽南语唱福音歌曲,吸引人来听真理的道。杨长老说到这里,情不自禁地又唱起了几十年前唱的歌:“来信耶稣有平安!来信耶稣有平安!”

服事家人

之后杨伯伯、杨妈妈,和弟弟妹妹都信主受洗了。 “一人信主,全家得救” 大概是许多基督徒所羡慕的。那时不过小学中学的年纪的杨家长子,能对家人起这么大的影响,一定是做出了美好的见证。

人们常常说传福音给家人最难,因为家人对你的缺点最了解呀!这是很多基督徒的看法,也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向家人传福音所带来的挫败感。

杨长老的看法却截然相反。他引用孙子兵法所云 “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” ,换一个角度看问题。既然我们最了解家人的优缺点,就应当更容易找到切入点,更何况传福音本是倚靠圣灵的大能方能成事。 “对家人传福音难” 其实是撒旦的谎言。杨长老特别叮咛大家: “小心,别中了魔鬼的诡计喔!”

甲华姊说,杨长老对父母极为孝敬,对弟妹非常友爱,深得家人尊重。 1970年代初,杨长老和甲华姊在美国结婚定居后,很快便把杨伯伯和杨妈妈从台湾接来奉养。此后30年,父母在几个孩子家轮流居住,同时也帮忙照顾孙辈。 2005年杨长老接下奉养的棒子,在同一个社区为年届八旬的父母买下距离只有 “一碗汤” 的两套房子,自己住一套,另外一套给父母住。既方便照顾,也有宽敞的住处让弟妹随时来探望父母。

甲华姊每天精心烹调营养均衡、香软适口的饭菜和两老共餐。在教会德高望重的杨长老,在父母面前化身为斑衣戏彩的老莱子,殷殷劝食,哄着老人家多吃点。如今父母行动不便,考量他们的安全, 就改为送热菜上门。身为注册护士的甲华姊,同时也是两老最好的医疗和营养顾问。有了杨长老和甲华姊每日的精心照拂,两老心情愉悦,无忧无虑,得享天伦之乐。杨长老说,神要我们孝敬父母——服事父母,就是服事神。

杨长老领父母在夏威夷式餐厅用餐,哄着老人家开心。
▲杨长老领父母在夏威夷式餐厅用餐,哄着老人家开心。

殷勤事主

靖亚长老2004年1月因为工作转换,从宾州搬来棕榈滩,先买好了房子后,甲华姊才搬家过来。之后我去宾州参加文字营,认识了杨长老和甲华姊在宾州同一教会的姊妹。她听说甲华姊要来我们教会了,万般不舍。甲华姊就是如此让周围的人如沐春风,舍不得她离开。

甲华姊搬来后,家里刚刚布置好,就开放给小组聚会,这就有了周五的查经。她总会笑眯眯地指着家里那张超大的长桌,说是专为查经聚会买的,由宾州的阿米什人(Amish)手工打制,足够20几人团团坐下。在长桌边大家查经、祷告,建立与神更亲近的关系;共庆圣诞、新年,度过了许多美好时光。

甲华姊观察到附近有不少远渡重洋、嫁给西人的华人女士,因为语言、文化的隔阂,在生活以及与先生的沟通上,常有无法与人述说的困难。因此对她们有了特别的负担,便在家里开始 “跨文化联姻妇女团契” 。

她每月邀请外嫁的华人女士们来家里,教导她们美国文化,引导建立合乎圣经真道的婚姻家庭,同时也向她们传福音。多年耕耘,不少人就这样信了主。她们把甲华姊当作自己的知心姊姊,甲华姊家也成了她们在美国的娘家。

甲华姊是外嫁的华人女士们的知心姊姊,她的家也是她們在美国的娘家。
▲甲华姊是外嫁的华人女士们的知心姊姊,她的家也是她們在美国的娘家。

杨长老服事教会多年,无论讲道、教导、探访,总是笑容满面,待人谦和有礼。他当年从台大以优异的成绩毕业,又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取得博士学位,曾任有三千雇员的环境工程咨询公司的副总裁,也曾入选世界名人录及环境工程名人录。杨长老谦卑地认为这些成就都是神的恩典,自己毫无可夸。一切来自神,祂赏赐的、祂使用,为要荣耀祂的名!

夫妻同工

杨长老和甲华姊在教会和福音机构都有很多事工。彼此帮助扶持,同甘共苦,视对方的事工为自己的,因为夫妻本是一体。在搭配中,真正体会到了 “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好,因为二人劳碌同得美好的果效” 。

《神国》(KRC)杂志创刊16年,其中甲华姊作了11年的编辑,也常常采访、写稿、翻译。杨长老不仅为老伴的文字工作祷告,还常常充任地下编辑。甲华姊的文章署名总会加个 “杨” ,来肯定先生的功劳。

杨长老觉得最受益的,是2001年和甲华姊翻译布鲁克林会幕教会牧师辛杰米的作品。辛牧师的《疾风烈火》(中文版由杨高俐理翻译)是1990年代的畅销书。他们同工翻译了后续第二本《風火信心》,又翻译了辛牧师及师母分别著作的《風火教会见神恩》和《永不离弃的爱》。译书时,二人同心查资料、做笔记、探讨最佳译法,还曾参加会幕教会的祷告会,与辛牧师夫妇交谈。这份事工不仅让读者得益,更让身为译者的他们深得造就,信心大得激励。

杨长老负责教会的教导。安排成人主日学课程时,常请甲华姊帮忙。对于服事,他的体会是,我们的智慧,时间,能力有限,要常常一起祷告求神帮助;要学会安排优先次序,彼此协调。有些事工可能需要忍痛割爱,要舍得放下,才不致烧尽(burn out)。

探访长辈

家父2016年去世后,家母来美小住。当时杨长老和甲华姊特别来家探访;安慰她,开导她,一起祷告,并为母亲信主祷告。那天我下班回到家里,看到甲华姊和杨长老还在陪着母亲聊天,也看到她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。母亲告诉我,她早就信了。杨长老和甲华姊帮助她确定了信仰。我实在太高兴,太感恩了。

教会里只要有父母来美,杨长老和甲华姊总会尽力拨出时间去探访。他们深深觉得,教会弟兄姊妹们彼此相爱,也包括关心彼此的父母。神把父母亲带到美国,不仅让他们看到孩子成家立业,更为了有机会接触福音,这样才不虚此行。他们希望探访能在这些父母心中播下福音种子,期待儿女跟进,为父母祷告,让他们也能同得宝贵救恩。

基督家庭

杨长老把福音向上传给父母, 平行传给弟妹,又向下传给女儿们,真是 “你和你全家都必得救” 的好例证。杨长老对全家信主的基督化家庭极有负担,信手拈来使徒行传好几个例子:百夫长哥尼流、卖紫色布的吕底亚、腓立比的禁卒、管会堂的基利司布;还有旧约里的挪亚全家进方舟、救了以色列探子妓女喇合。

杨长老看到,神的心意是一家一家归到主名下。去传福音前,都是先为对方祷告一段时间,再去探访,他们6个亲兄弟姊妹都是神的儿女,所以是 “亲上加亲” ,在很多服事上同工。因着都爱神,都敬畏耶和华,亲人间交流更多,共同语言更多,联系也更紧密。两个女儿在高中时,常是爸爸(杨长老)讲台的翻译,中学时是妈妈(甲华姊)的儿童主日学助教。一次杨长老讲道,甲华姊还带着两个女儿排了一个短话剧,演出信息主题的旧约背景。全家一起服事的经历是记忆宝库里的珍藏。

他们对教会里弟兄姊妹的盼望和期许是,一代比一代更爱主,更荣耀主。

杨长老和甲华姊对后辈总是不遗余力地支持提携。任何一点服事,他们都极力夸赞鼓励。只有心存谦卑的人,才会看到、看重他人哪怕一丝丝优点、一点点的服事。

感谢主把杨靖亚长老和韩甲华姊妹带到我们中间,成为多人的祝福。愿一切的荣耀都归予赐恩的神!

回到目錄

Palm Beach Chinese Christian Chape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