棕榈滩华人基督教会

喜乐的徐伯伯和徐妈妈

文/张丽春

在教会信主后便热心服事的王丹丹弟兄找到新工作,要搬家了。王瑜辰和陈悦夫妻为他准备了别开生面的云端欢送会,请弟兄姊妹把自己的照片和祝福话语发到微信群里。第一个传出的,就是年已80的徐妈妈罗娇玉。看到照片上她和徐道康伯伯亲切的笑脸,看到徐妈妈亲笔写下祝福的话语,又拍成照片发在群里,深刻感受到他们对一位年轻弟兄的关爱。

徐伯伯和徐妈妈对小辈的关爱,源自主耶稣。图为他们写给王丹丹弟兄的祝福。
▲徐伯伯和徐妈妈对小辈的关爱,源自主耶稣。图为他们写给王丹丹弟兄的祝福。

他们对我也是一样的深情厚谊。多年前搬离棕榈滩时,一样的依依不舍,一样的祷告祝福。十多年过去了,他们喜乐的心、坚定的信仰,和永不止息的爱,一点没有改变。

好学委身

2003年刚到教会,加入诗班后观察到女声部里有不少年长的姊妹。其中,徐妈妈音量很大,在女高音部是很重要的一员。尽管不识英文,不识五线谱,她凭着一腔热情和对主的爱,什么诗歌都能学会,都能满怀喜乐地唱出来。这让诗班的晚辈们大为佩服。

诗班的服事看似简单,但准备时间很长,周六下午常需要加练。老教会在Delray Beach,徐妈妈开车要40分钟。有时去诗班成员家里练习,更需要熟悉不同的道路。即便如此,徐妈妈极少缺席。实际上,那些年徐妈妈仍在经营餐馆,杂事很多,要拿出整个周六下午来练诗,需要多大的委身。

尽管不谙英文,徐妈妈开着大车,去哪里都是自己闯。问她怎么办到的,徐妈妈大笑:“我就认准路名的第一个字母,看准了就开过去。不怕!”徐妈妈几乎没有出过差错,可谓胆大心细。她一路从中国大陆去香港,从香港来美国,都是这样闯过来的。徐妈妈最爱说的是“感谢主!”把一切归功于主的保守看顾。

在电子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,徐妈妈也与时俱进,从不肯落后。 2008年我搬去Jacksonville,在团契小组的欢送会上,徐妈妈就如今天欢送丹丹弟兄一样,亲笔写下祝福的话语:“我今天为你祝福,耶和华必天天看顾。你在家在外,你出你入,耶和华必一路保护……。”还把这段经文自己唱成诗歌,请孙子帮著录制到光盘上送给我。徐妈妈也把微信玩得很转,让人佩服她的好学!

信仰根基

徐妈妈是第四代基督徒,从太爷爷起,爷爷、爸爸都是基督徒。像这样四代基督徒家庭实在是凤毛麟角。她还记得小时候就每周末去教会、上主日学,家里常常招待牧师或是传道人,常有几十人的聚会或是布道会。父亲罗伯伯还做过11年的宣教士。

罗伯伯曾有很严重的气管炎,平时就是坐着都气喘吁吁,到了冬天就更难过。可是只要一站上台讲道,就气息平和,完全没有问题了。罗伯伯后来随着女儿来美国,几十年养成的习惯是每天清晨三、四点就起床,大声读经祷告。做餐馆生意的晚辈们那么早被吵醒,苦不堪言。罗伯伯不愿打扰孩子们休息,也不愿中断灵修习惯,就到门外漆黑的暗夜里祷告。

影响家人

说起敬虔爱主的爷爷、爸爸,徐妈妈一直叹气,说自己文化程度低,灵命浅薄,光景可怜,愧对长辈们的信仰传承。其实哪里是这样,她对主的忠心才真是我们的榜样。

徐伯伯和徐妈妈打小就是同学,算是青梅竹马。徐妈妈得意地告诉我,徐伯伯从小就很喜欢她,从来没变过。但她态度非常明确,自己是基督徒,绝不会做主不喜悦的事,不会嫁给不信主的人。徐伯伯的母亲是敬虔的佛教徒,所以很为难。后来他去香港作海员,常年在海上漂泊,仍不断地给徐妈妈写信。海船常常在伦敦港口停留。伦敦华人教会的牧师去船上给船员们传福音。徐妈妈在徐伯伯心里撒下的信仰种子,在牧师信息浇灌下发芽,徐伯伯就在英国受洗了。

徐妈妈说,当年婆婆拜佛供祖先,看这个基督徒媳妇很不顺眼。年三十要供佛祭祖,婆婆要她准备十来道菜。在娘家是独生女的她那时是新过门的媳妇,又有徐伯伯宠着,哪里会做得来?她不停祷告求神帮助,菜是上桌了,可拜拜绝对不参加。婆婆很生气。孝顺长辈的徐妈妈对这件事绝对不肯让步,她说,别的事不会做我可以学,但只有一个上帝,我绝对不会拜别神,您就是说我10次、100次,我也绝对不会拜。一连6年,年年如此。婆婆终于放弃,不再逼她。她也一直为婆婆信主祷告。婆婆一度病危,在香港定居的徐妈妈赶回国内照顾,为她祷告。婆婆终于信了主,病也慢慢好起来。

比起徐妈妈的热情好客,交游广泛,徐伯伯显得个性内向,不善交际。家里看似是徐妈妈拿主意,但亲近的朋友都知道,徐伯伯脾气倔强执拗,徐妈妈总以爱心耐心来包容尊重他。徐妈妈带回家里的朋友,徐伯伯也尽全力招待。夫妻俩个性相异但搭配和谐,是很有亲和力的一对老人家。

美食爱心

谈到徐妈妈,不能不提到美食。开了几十年餐馆的她,是不折不扣的大厨,每次去她那儿准有好吃的。薄皮大馅的饺子、绿豆咸蛋黄肉粽、琥珀核桃仁……,都是独家秘制绝活儿。即使没时间做大餐,随手拌盘黄瓜、煮碗米粉,都是难得尝到的美味。徐妈妈毫不藏私,把好吃的都拿出来跟大家分享。因着她,小组弟兄姊妹饱享口福,聚餐时,一定有徐妈妈煲的一锅超大老火靓汤。内容丰富,冬菇,笋干,江瑶柱……,很多叫不上名字的山珍海味,都在这里第一次尝鲜。

那时赵云弟兄(他因病已于2020年初安息主怀)在晨跑的时候,遇到一群中国人问路。热心的赵弟兄细谈起来,才知道他们是受不合理的合同捆绑,来美国打工的大陆劳工。 10多人吃住在几间很小的宿舍里,护照被老板收去,没有任何权益福利可言,周末不得休息,工余也无处可去。

这些同胞们在小组找到了家。一周疲累的劳动后,每周五来到振华和培丽温暖的家,一起聊天、查考圣经。他们在异国受压榨、遭歧视,如今在亲切的笑容中说着家乡话,得尊重、被关怀,吃着家乡风味的美食。此后培丽和徐妈妈商定,周五晚上提供餐点,让大家在灵命得喂养之前,先填饱肚子,也抚慰心怀。

姊妹们精心烹调美食,在工作家事之余做几十人份的饭菜,毫不马虎。食材新鲜,味道一流,保质保量,喂饱了游子的胃,也温暖了漂泊的心。

这些同胞中有好几位决志信主而且受洗。就算后来他们搬离此地,徐妈妈和姊妹们烹煮美食的巧手,已为主结出美好、永恒的果子。

关怀小辈

那时参加马太一组查经,备受培丽姊照顾。而徐妈妈家就在附近,很自然地成了我的另一个据点。说不清有多少次周末在培丽家sleep over (青少年周末在朋友家过夜的叫法。我以小妹自居,如法炮制),多少次在徐妈妈家蹭饭了。

徐妈妈那时已年过花甲,跟后辈在一起毫无代沟,玩什么都是最开心最投入的一位。还记得一次大半夜去约两个小时车程的墨尔本海边捉螃蟹、钓鱼。徐伯伯夫妻俩技术高超,体力过人,往往是收获满满。

他们有两儿两女,对单身的我还特别关心,把我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疼爱。一次偶然说起想把头发剪短,平日里总是笑眯眯做菜,不多话的徐伯伯很激烈地反对:“剪什么?不要剪!以前年轻时候妳徐妈妈要剪头发我都不欢喜! ”姑娘们总是对自己的体重不满意,一提起减肥,徐伯伯也是大力反对:“敢(减)肥,敢(减)什么肥!一点都不肥!”徐伯伯的家乡话逗得我笑个不停,也感受到老人家真正的疼爱。

2005年爸爸来美看我,徐妈妈施展过人厨艺,准备了一桌拿手好菜来欢迎他。在座的还有杨伯伯杨妈妈、杨长老甲华姊、振华和培丽,以及彦丽姊等,都是关心、爱护我的弟兄姊妹。爸爸看到我在这里并非孤身一人,有大家庭的亲人关爱,非常感动,也放心不少。徐妈妈和徐伯伯还特意带爸爸去海边钓鱼,给爸爸留下了很多美好回忆。

徐妈妈对教会里的青少年也是一样的关爱,觉得孩子们个个都很可爱。在教会的祷告会上,徐妈妈总是有负担为青少年们祷告,求主无论把孩子们带到哪里,都有一个属灵的家。

直到为人妻人母,才意识到每周五开放家庭,为几十人准备饭菜,而且数年如一日,要花去多大精力,牺牲多少时间。单身时在培丽家、徐妈妈家总是恋恋不肯离开,不知占用了她们多少时间,给添了多少麻烦。感谢姊妹们以爱心包容,而这个源自主耶稣的爱多么广大。

这些年来跟徐伯伯、徐妈妈少有机会近距离相处。从欢送丹丹可以看出,二老对小辈的关爱还是一如既往,他们的喜乐也从未改变。虽然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风暴,餐馆关闭,甚至老房子被拍卖,但从未让这些事剥夺他们的喜乐,对神对人的爱心也从未减少丝毫。冯晶师母发起周末在Foodtown超市门口分发福音单张,常常看得到徐妈妈的身影。

相信徐伯伯、徐妈妈灿烂的笑容,和徐妈妈大声说的 “感谢主!” 能让更多的人认识他们喜乐和爱的源头——主耶稣。

徐伯伯和徐妈妈灿烂的笑容,洋溢着从主而来的喜乐。图为庆祝徐妈妈80大寿的宴席。
▲徐伯伯和徐妈妈灿烂的笑容,洋溢着从主而来的喜乐。图为庆祝徐妈妈80大寿的宴席。

回到目錄

Palm Beach Chinese Christian Chape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