棕榈滩华人基督教会

认真的杨伯伯和杨妈妈

文/张丽春

我们常常说,教会是个彼此相爱的大家庭;大家互为肢体,都是弟兄姊妹。每次主日聚会,在大堂看到熟悉的笑脸,听到亲切的问候,真觉得就是家人团聚。而几位令人尊敬、仰慕的长者,更是像自己的长辈,关爱肢体,也是信心模范。

在平常的主日, 早上敬拜前进入教会大堂,一定会看到一对银发老夫妻,相扶相携走向他们的固定座位:左边前面第四排。两老望之如80许,但实际上早就过了90岁。老先生衬衫、西裤,一丝不苟;老夫人旗袍、低跟皮鞋,风度娴雅。在听道时,偶而会听到夫妻俩在彼此耳鬓大声对话:“到时间啦!该吃药了!”知道老人家重听,助听器效果有限,大家相顾莞尔。

他们就是杨伯伯学富,和杨妈妈廖夣麟。

对神的话语认真

初识两位老人家,是十多年前在杨伯伯长子杨靖亚长老家周五晚的查经聚会。杨伯伯背起经句来一字不差,铿锵有力,哪本书几章几节如数家珍,一点磕巴都不打,把后生小辈都震住了。在长青团契分享如何查考圣经时,杨伯伯随口背出箴言书每章中自己最喜欢的经句,从第1章一直背到第31章,让所有人叹为观止,无法相信一位九旬老人有这样的记忆力。博闻强记的人不少,但能熟悉经文到这个程度,绝对是数十年功力的积累。

杨长老说,老爸极其认真、自律有毅力,无论做什么事都是全力以赴,持之以恒。

杨伯伯和杨妈妈对神的话语认真,视为宝贵信息。图为杨伯伯的圣经。
▲杨伯伯和杨妈妈对神的话语认真,视为宝贵信息。图为杨伯伯的圣经。

自1976年来美,每年小儿子宁亚(台湾信义会真理堂主任牧师)都寄来信义会的读经日历。老爸每天早上按日历读经、查经、记笔记、写心得。一天天读下去,一年通读一遍圣经,这样做来已超过40年。棕榈滩华人教会的读经计画推出后,老爸又按着新的读经计画开始读经、查经、做作业、记笔记。杨伯伯常说,读神的话,要认真查考神的宝贵信息,恒切祷告,反复思想,把主的话记在心里。杨妈妈学问没有杨伯伯高,但认真的个性如出一辙。每到周五查经,杨妈妈一定会预先读经准备。查经时大家轮流读经节,杨妈妈一字一字读得专心极了。

对事奉神认真

两老认真自律的个性,无疑也影响了孩子们。他们的6个孩子,2儿4女,各个都是品学兼优的高材生,毕业后也都成为各自工作领域的佼佼者。最让两老自豪的是,儿女们都是基督精兵,有牧师(小儿子宁亚)、师母(女儿若男、若君)、长老(大儿子靖亚)……,甚至在孙辈里也有了牧师(宁亚的儿子儿媳都是牧师)。

小儿子宁亚成为牧师,还颇经历了一段坎坷呢。

当年,宁亚的学业极其出色,从小到大包揽了学校的头奖。在台大理学院更是拿了全数7次学院最高的“书卷奖” 。杨伯伯对这个天赋异禀的小儿子寄予厚望,觉得他说不定能拿个诺贝尔奖。

没想到大学毕业后,学术前途无可限量的小儿子决定去读神学院,以后全心事奉主。杨伯伯心想,带职事奉很好啊!在学术上有过人成就也一样荣耀主。但宁亚显然是遗传了老爸的认真个性,对自己认定的事绝不打折扣,蒙神呼召就立定心志要全职事奉。

杨伯伯为此经历了数年的天人交战,甚至在小儿子读神学院期间断绝他的经济来源。来美后,看到教会里很多人博士毕业,放弃名利前途,去读神学院,全职事奉主,才意识到儿子的选择是更有价值的。现在两老为这个牧师儿子极感自豪,觉得比儿子得了诺贝尔奖还要好。 (有关杨伯伯的见证,见《真爱》家庭杂志文章 http://familykeepers.org/magazine/Archive/FK074/p08.htm,及YouTube相关视频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AJfMbq5ruKo&t=464s。)自从思想反转后,杨伯伯择善固执的个性更在认真读经祷告上发挥得淋漓尽致。一年通读一遍圣经,几十年不变。

宁亚的小女儿大学毕业后来美探望爷爷奶奶。早上爷爷都会去社区湖边散步,之后吃早餐读圣经。小孙女每天天不亮就在爷爷的卧室外面等着,陪爷爷散步、读经。小孙女在陪伴爷爷时,还偷偷观察。朝夕相处一段日子后,她很放心地对伯母甲华姊宣布了观察的结论:“爷爷是得救的!奶奶我好像还不sure(确定) ……。”甲华姊对小姑娘的认真劲儿又感动又好笑,跟她说奶奶也是得救的,奶奶爱主的表达方式和爷爷不一样。

杨宁亚牧师夫妇携女带孙探访杨伯伯两老,祖孙四代都是敬畏耶和华的儿女。
▲杨宁亚牧师夫妇携女带孙探访杨伯伯两老,祖孙四代都是敬畏耶和华的儿女。

对教养儿女认真

在教会见到杨妈妈,都是银发一丝不乱,衣履光洁合体。已经有了重孙的九旬之人,身材还是娇小苗条。可以想像,杨妈妈一定也是非常自律认真的人。甲华姊说,婆婆学问不多,和千万个家庭的妈妈一样,是普普通通的家庭主妇,负责一大家人的柴米油盐,没有高言大志,也没有常常把圣经挂在嘴边,可是婆婆正是按着圣经的教导精心照顾家人,教养儿女。能够全家都归于主名下,婆婆功不可没。

婆婆对儿女们的仪容非常在意,要求他们出门一定要穿着整齐得体,言行有礼。对于四个女儿,婆婆不愿她们有艳丽虚浮的打扮,而是大方端庄。在婆婆的栽培下,女儿们各个气质超群,出类拔萃。成年后的女儿们都在各自教会事奉,有两个女儿更成为让人景仰的教会师母。

在甲华姊眼里,婆婆极有智慧。主耶稣是全家的中心,最高的领袖,而婆婆是以爱以智慧把全家凝聚在一起的母亲和祖母,是个优秀的领导者。孩子小时,她了解每个人的长处,所以能够很好地分配每个人去做最擅长的事,面面俱到,让每个人都能发挥才能。即使孩子成长,各自成家,手足间仍然合一团结。

对朋友的嘱托认真

杨伯伯、杨妈妈尽管年事已高,对传福音的使命可是不肯后人。在教会里,二老常常主动和新朋友打招呼聊天,传讲福音。我在2003年来到棕榈滩工作,在杨长老甲华姊家查经聚会过一段时间。杨伯伯见到我,必然是一个大大的拥抱,还要在脸上亲一下,就像是对自己的亲孙女一样。

2005年左右爸爸来看我,只住了短短几天。徐道康伯伯、徐妈妈罗娇玉在家里设宴招待爸爸,也邀请了杨伯伯。他和爸爸一见如故,聊得很开心。之后爸爸来了教会。午餐时,杨伯伯又和爸爸坐在一起聊天。我听到杨伯伯抓住这短短几次见面的机会,跟爸爸一次次说 “要信耶稣!”

爸爸回国后,常常在电话里问起杨伯伯,说老人家一口南京话,乡音未改,可真是亲切。又说老人家见多识广,聊得很开心。杨伯伯在教会见到我,也必然问起爸爸,说是他的忘年交(爸爸比杨伯伯小了近20岁)。一次次问我,爸爸信主了吗?说在为爸爸信主祷告呢。我知道,以杨伯伯认真的个性,他说到的,一定是做到的。

爸爸回国后,对圣经非常认真地从头读到尾,也认真地思考关于属灵生命的问题。那时候国内很火的电影《一声叹息》,很多人觉得这个题目没头没脑,不知是什么意思。爸爸就跟他们讲, 这 “一声叹息” 来自圣经诗篇90篇,“我们度尽的年岁好像一声叹息……。”我相信,杨伯伯的话对爸爸的信仰绝对起了很大的影响。

那时的我,年过30还待字闺中。爸爸妈妈对孤身在异国的我极不放心。爸爸回国前, 特别向杨伯伯嘱托,请帮着留意合适的男孩子。我还嗔怪爸爸见人就托付这个,让我难堪。

之后,我搬去Jacksonville工作,也在那期间和先生戚晨交往。婚后搬回棕榈滩,又回到了教会家庭。一次午餐时,杨伯伯把我拉到一边,说我现在已经结婚了,这事说说也没什么。其实他过去几年一直留意,却没找到合适的弟兄。后来灵机一动,自己的一个外孙不就是个恰当的人选嘛!杨伯伯特意为这事先征求女儿的意见,女儿听说我的年龄比自己的儿子大了几岁,有些踌躇。老人家给女儿做工作,甚至拿自己和杨妈妈来现身说法:“妈妈不是也比爸爸大一岁吗?年龄差一点有什么关系!” 好不容易做通了女儿的工作,这边厢我已经花落别家了。

杨伯伯云淡风轻说起这桩没实现的愿望,有点遗憾。老人家哪里知道,我心里可是翻江倒海,感动到说不出话。万万没想到,他那些年来把我的婚事放在心上,认真地为我物色合适的伴侣,甚至考虑让我成为自己家庭的一员。老人家的爱护、包容和关怀,已经是极致了。从小到大,这是我所得到过的最高的评价。

教会停止实体聚会前,杨伯伯摔跤伤了髋骨,在康复中心复建,回家后由杨长老和甲华姊照顾。此后因为居家令,我也无法前去看望,不知老人家恢复得怎样,心里一直惦念。

时时感恩的杨伯伯在环境优美的康复中心,对探病的杨妈妈和杨长老感谢主,让他来这度假。
▲时时感恩的杨伯伯在环境优美的康复中心,对探病的杨妈妈和杨长老感谢主,让他来这度假。

下次再看到杨伯伯和杨妈妈相扶相携的身影,看到老人家慈祥的笑颜,一定要给他们一个大大的拥抱。

回到目錄

Palm Beach Chinese Christian Chapel